联盟要塞的选址直接影响联盟的战略布局与后期发展。要塞不能建在联盟领土内部,必须选择开阔地带且周围无障碍物,建造时点位显示绿色方可成功。最佳位置通常是战争必经之路或资源点附近,便于发挥攻防枢纽作用。联盟最多可建造两座要塞,首次选址需谨慎,后续迁移需拆除重建且不返还资源。战略要地的选择能有效遏制敌方进攻或为联盟扩张提供跳板。

建造联盟要塞需满足官职和资源双重条件。官职需达到R4(联盟官员或盟主)级别,普通成员无权限操作。同时需要消耗100万联盟积分,这些积分通过联盟成员集体贡献获取,例如参与联盟活动、资源捐献或帮助盟友加速建造。要塞建设需消耗大量联盟资源(粮食、木材、石料等),成员需提前协调资源分配。若建造期间遭遇敌方干扰,需安排盟友轮流驻防保护进度,避免因袭击导致建造效率降低。

要塞建成后需注重等级提升与防御布置。等级提升可增强资源收益与防御能力,但需更多资源和时间投入。要塞内至少需派遣5名斥候,用于防止敌方侦察并提供战场预警。斥候布置是防御体系的关键环节,能提前发现敌方动向并为反击争取时间。联盟成员需分工明确,一部分负责资源收集与运输,另一部分专注军事防御与斥候调度,确保要塞功能最大化。
要塞的战略价值体现在领土链接与战场控制上。所有联盟领土必须与要塞相连才能生效,其存在直接决定联盟疆域的稳定性。作为前哨基地,要塞能在战争期间隐蔽集结部队,为突袭或防守反击创造机会。若敌方摧毁中心旗帜,相连领土将失效,因此要塞周边需布置多层防御工事。联盟官员需定期评估要塞位置是否仍符合当前战局需求,必要时可通过新建替代原有要塞,但需权衡资源消耗与战略收益。

最后要塞风格受国家文明影响,但功能无差异。选址时应优先考虑地形优势而非美观性,例如利用山脉或河流形成天然屏障。联盟成员需保持沟通,及时调整要塞部署以适应战场变化。拆除旧要塞前需确保新要塞已具备基础功能,避免防御真空期被敌方利用。要塞作为联盟核心建筑,其建设与维护需要成员长期协作,是检验联盟凝聚力的重要标尺。